海洋牧场发展潜力巨大 大连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原标题:海洋牧场发展潜力巨大 大连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随着第二届中国国际海洋牧场暨渔业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在大连成功举行,我们在看到大连现代海洋牧场率先发展取得骄人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沿海地区海洋牧场蓬勃发展、各地奋力推进实施海洋牧场战略的趋势,看到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最前沿的海洋装备制造、材料、生物、数字等新技术正在海洋牧场“开疆拓土”。

  横看兄弟省市:铆足干劲深耕海洋牧场

  全国86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大连占14家,是全国海洋牧场最多的城市。近几年,一海之隔的山东投入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7.48亿元,扶持创建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8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2个,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入海洋牧场建设。今年1月12日,山东省正式启动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工作。46座自升式、半潜式、浮漂式海洋牧场平台投入运营;建造并使用我国首座排水量4800吨的大型海上养殖工船、首座自主研发的5万立方米全潜式大型智能网箱及周长400米生态大围网等现代、大型深远海养殖设施。

  政府示范引领、牧场分类打造、龙头企业带动、科企协同创新、生态模式构建、信息装备支撑、“新六产”打造,山东总结发展了“泽覃模式”“明波模式”“721模式”等典型模式,在沿海整体规划为“一体、两带、三区、四园、多点”的空间布局——海洋牧场有了明确的路线图:力争3年时间,建设一批布局科学合理、装备水平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产业多元融合、产出高值高效、绿色生态发展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

  纵看行业发展:新理念抢占海洋经济“蓝海”

  今年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海洋牧场暨渔业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记者看到了像石油平台、远洋巨轮一样的离岸深水海上养殖平台,看到了像活鱼一样在水里游弋的仿生水下机器鱼潜航器,看到了能够自动巡护、海上监测、搜索救助的无人艇,可以灵活高效对底播增殖型水产品进行采捕的机械手臂,改造水质、避免使用抗生素的生物制剂,应用在水立方的臭氧发生循环水设备,养殖区水处理系统……

  很多人工智能、海洋船舶与重工、生物技术、新型材料、信息技术、生态环保、5G通讯、大数据等高科技、新技术应用在海洋牧场领域,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大多数已经全面实现国产化,很多技术曾经应用于“港珠澳大桥”“蛟龙号”这样的“大国重器”,促进海洋牧场向着提高可控性、走向深远海、生态节能环保、确保食品安全的方向发展。

  大连海洋牧场企业、玉洋集团董事长于志洋在展会上看中一款小型搜索救助无人艇,能够自主航行或远程操控,对水域进行搜索、侦查、监测。未来海洋牧场建设不能像过去那样单纯靠人力。中船重工、中交建、武船等国内主要船舶和海工企业,近两年都不约而同大力开展新型海洋渔业工程装备制造,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海洋牧场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在装备和海工领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的原因。这也是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海洋食品安全的需要。

  科学审视:坚持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大连拥有建设海洋牧场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但仍需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院长刘鹰教授认为,渔业未来发展两大出路在于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提高养殖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养殖的可控性。而科学技术和装备制造的发展对促进产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在海洋牧场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大连现代海洋牧场研究院院长刘永虎认为,目前人们对“海洋牧场”概念存在认知误区:一是认为“海洋牧场建设就是投放人工鱼礁、底播增殖”,二是认为“所有的水产养殖模式都是海洋牧场”。认知误区严重制约了海洋牧场的发展。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念与方法进行管理,最终实现资源丰富、生态良好、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海洋渔业生产方式。

  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是以海洋生态为基础,转变渔业生产方式、融合一二三产业的新型业态,是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典型的渔业生态产业。需要进一步研究科学高效的海洋牧场产业化开发模式。产业与学界正在合力推动海洋牧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动中国海洋牧场建设向着现代化、生态化加速前进,更多待解难题须以改革之力破冰前行。

【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

文章来源:大连日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